很高兴,我在万里之外的美国加州硅谷,能通过视频会议平台参加“上海医药”杂志的2021年年会、新一届第十三届编委会。
回想起13年前我65岁刚退居一线,在医院的医学教育中心兼任主任。市医药行业协会会长黄彦正和副秘书长孙秋华来到医院找我,他们谈起协会所主管的“上海医药”杂志面临困境,原为制药行业内技术革新、科技交流的唯一杂志,可现在稿源贫乏,虽每期印刷千余册,会员单位制药厂可认订赠阅,但成捆地堆在办公室少有人问津、阅读。黄会长知道我兼任着几本杂志编委、副主编、主编,我院主办的几本医学杂志在医界口碑都不错,他开门见山热诚地邀我出任“上海医药”主编,能让“上海医药”真正成为上海牌的医药杂志。
协会领导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打动了我的心。作为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科的一员,我忘不了我科的创始人、学科带头人、导师戴自英教授的教唤:我科的发展,特别是各种抗感染药物研发、填补国内空白及其生产供应离不开广大医药科研院所与药厂的大力配合与支持,大家都为救死扶伤、发展国家的医药事业同一目标。现在协会有困难,没有二话,我必须鼎力相助,随即向医院人事部门汇报,2008年10月按期赴职。
随着科技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确实不少纸版杂志陷入了困境,但这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理由。我和“上海医药”杂志社的同事几经促膝长谈,共同分析杂志存在的薄弱环节,并统一思想将读者群主要聚焦在二级、一级医院和医药行业的医药专业人员上;针对稿源少的软肋,我逐一动员医学会、药学会里的专家,特别是药物治疗专委会、传染病学会、抗生素专委会的老朋友为“上海医药”组稿、撰稿、审稿。加上廿余年来,编辑部里留下了不少负责任、有经验、踏实苦干的老黄牛,大家很快排出半年组稿主题的计划表,深入到各医院、院所、药厂面对面地落实稿源。
大约经过3个月的苦干,围绕以疾病药物治疗为主题的组稿做到每期有数篇有一定质量的文稿按期刊登,改变了以往“等米下锅”的窘境。从2009年起开始坚持按年度主题组稿计划,由组稿专家定主题落实文稿数、作者、题目和交稿日,一年组稿主题保持12-14期, 切实做到“家有余粮心里不慌”。当然我作为主编必须以身作则,保证每年至少将1/2的组稿任务承担下来, 特别在头三年需亲自将所有的组稿按编辑部的撰稿要求审改后交编辑再审。数年后杂志的总体质量自然有所提高,影响因子见增长。
协会对杂志社的工作大力支持,特地从医工院聘请资深研究员、核心杂志副主编朱春宝负责严格把好质量关;增聘年轻的医药专业人才充实编辑部;与社区卫生保健期刊合作,分工编辑上半月刊与下半月刊,分别面向二、三级医院和社区医院,使杂志的社会影响面明显扩大。
近十年“上海医药”杂志逐渐突现自身的特点,增强了实力。主要表现为:1. 兼顾医与药,横连产、学、研;2. 兼顾三级、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学科建设,上、下半月刊每月出版量达万册,影响面广及全国各省;3. 以“疾病规范的药物治疗”、“合理用药”为主线,期期以主题组稿为重点文稿,确保质量,配合“封面人物”及其采访,增强杂志感染力;4. 配合纸版杂志,充分发挥医药专家、权威的学术影响,举办学术会议、医药专业培训和开展医药专题咨询,办好网站,积极依托新媒体扩大社会影响,使杂志跟上与互联网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
13年来,在各位编委、名医名家的热情支持、帮助下,我们杂志社、编辑部团结一致地苦干办杂志,下狠心干番事业,终于迎来杂志的大翻身,留下了一个个深深的脚印,乃是我们人生的一大乐趣。我代表“”上海医药杂志对各位多年的无私奉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下我们正迈入新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相信,在医药行业协会的领导下,由樊嘉院士领衔,有新一届各位编委、专家权威的鼎力支持,“上海医药”杂志一定会越办越好。水平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强!真正成为广大医药卫生专业人员所酷爱的科技杂志,真正成为上海牌的医药杂志!
张永信
2021年9月21日